不愧是国展书家,这草书写的是真厉害!第十三届国展草书优秀作品
发布日期:2025-06-23 21:52 点击次数:197
第十三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的草书作品,集中展现了当代书家对明清书风的深度研习与转化。
以王铎、倪元璐、傅山为代表的晚明书家所开创的“明清调”草书范式,在本次展览中得到了承继与突破。
王铎作为明清调书风的集大成者,其草书技法中的“涨墨法”与“轴线摆动”在当代创作中呈现出新的生命力。
参展作品通过强化线条的骨力与势能,将传统“涨墨”技法转化为更具视觉张力的块面构成,同时借助行距疏阔与轴线动态调整,构建出既保留古法又符合现代展厅审美的空间结构。
倪元璐书风中的方折用笔与篆籀气韵,则被当代书家通过“横撑之势”与中锋裹毫的融合,形成“方中寓圆”的辩证统一,既消解了过度锐利的视觉冲击,又增强了线条的凝练感。
此外,董其昌“淡远空灵”的美学追求亦被转化为疏朗布局,通过弱化单字欹侧、强化整体气韵,赋予草书以文人化的雅逸气质。
评委群体中明清书风研究者的占比优势(45%),客观上推动了对传统笔法的深度回归,但也引发了对同质化现象的反思。
评审标准对“守正出新”的强调,促使创作者在经典与个性之间寻求平衡。
一方面,传统人文素养与技法功底被置于核心地位,强调“理、法、情、意”的浑化融合。
另一方面,形式构成的创新需以自然书写为前提,避免陷入装饰化与美术化的误区。这种导向既维护了草书的文化本质,也为多元风格的探索保留了空间。
当然,同质化倾向仍未彻底解决,63%的作品取法王铎,反映出书家对“展览效应”的功利性迎合,而非对传统的全面继承。
第十三届国展草书作品,印证了当代书家对传统的革新。无论是明清书风的现代转化,还是技法的系统构建,均体现出草书艺术在守正与出新之间的动态平衡。
一图片
二图片
三图片
四图片
五图片
六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相关资讯